【后遂无问津者中的问津是什么意思后遂无问津者的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“后遂无问津者”出自东晋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,是文章结尾的一句重要句子。其中“问津”一词,意为“探问渡口”,引申为“寻找、探访”。整句话的意思是:“从此以后,再也没有人来打听(桃花源)这个地方了。”
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向往与失落,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难以找到真正理想生活状态的无奈。
本文将对“问津”的含义进行详细解析,并提供《桃花源记》的原文和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语句的背景与意义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桃花源记》——东晋·陶渊明 |
原文 | 后遂无问津者。 |
关键词解释 | “问津”: 字面意为“询问渡口”, 引申义为“探寻、寻找”。 |
整句翻译 | 从此以后,再也没有人来打听(桃花源)这个地方了。 |
句子含义 | 表达了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消失的惋惜,也暗示现实中难觅净土。 |
文化意义 | “问津”成为后世表达追寻理想或隐逸生活的常用意象。 |
三、延伸解读
“问津”一词在古代常用于表达对某个地方或理想的追寻。如《论语》中有“子路问津”,孔子回答“吾与点也”,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而陶渊明在《桃花源记》中使用“问津”,则带有更深的象征意味,既是对理想世界的赞美,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。
“后遂无问津者”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叙述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。它让人联想到一种失落与遗憾,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,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。
四、结语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后遂无问津者”中的“问津”并非字面意义上的“问路”,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与情感寄托。了解其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《桃花源记》所传达的理想主义精神与现实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