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偷鸡摸狗的词语意思】“偷鸡摸狗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行为不端、品行低下,尤其是指那些小偷小摸、不光明正大的行为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,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,用来批评某些人的道德缺失。
一、词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偷鸡摸狗 |
拼音 | tōu jī mō gǒu |
词性 | 动词/名词(多作动词) |
结构 | 联合式 |
出处 | 出自《水浒传》等古典文学作品,后成为常用成语 |
基本含义 | 形容人行为卑劣,喜欢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,不光明正大 |
引申义 | 比喻人品德低下,做事不讲原则,只顾眼前利益 |
二、用法与例句
用法 | 示例 |
作谓语 | 他整天偷鸡摸狗,根本不是个正经人。 |
作宾语 | 这种偷鸡摸狗的行为让人看不起。 |
作定语 | 那个偷鸡摸狗的小偷终于被抓住了。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小偷小摸、见利忘义、无恶不作 |
反义词 | 正大光明、光明磊落、诚实守信 |
四、文化背景与使用场景
“偷鸡摸狗”这一成语源自古代社会对小偷小摸行为的贬义描述,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德操守的重视。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这种行为已经很少出现,但该成语仍常用于批评那些不讲诚信、贪图小便宜的人。
它适用于以下场合:
- 批评某人的不良行为
- 描述一个人的品行问题
- 在文学或口语中增强表达效果
五、总结
“偷鸡摸狗”是一个具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行为不端、品德低下。它不仅是对个体行为的批评,也反映出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。在现代语言中,虽然使用频率有所下降,但在特定语境下仍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警示作用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类似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,欢迎继续提问。